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一位绝症患者决定捐献自己的器官救助他人!

发布日期:(2016-12-1)   点击次数:5424


摘自:西安晚报
首席记者 张宇明

    2016年11月13日是一个普通的周日。西安市民张师傅一家三口,选择在这一天同时登记器官捐献。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器官留给需要的人。这一家人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发不少市民的赞叹和微信朋友圈转发。

    人体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给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我国每年器官衰竭患者约150万,每年有近30万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实际情况是,每年仅有1万人能够接受器官移植,供需比高达1:30,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移植需要。人体器官来源不足,许多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过程中不幸去世。记者连日来在医院、相关机构和市民中采访,“器官捐献”这个话题,沉重之中有了更多的希望。


七旬夫妇自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心里却一直记挂着尽快把器官捐献的登记程序完成。2015年9月,西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王南(化名)就诊的医院,专门在病床前为他办理了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申请手续。

    1987年出生的王南,是西安市红十字会登记的器官捐献人群中年龄最小的市民。他患有严重脑瘫,长期住院治疗,但是患病以来念叨最多的就是想进行器官捐献登记。

随着宣传深入,像王南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今年3月30日,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老两口魏生林、牛战玲正式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自愿在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社会,将自己的身体器官用于需要救治的人。

    4月8日,53岁的下岗职工郭双根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他拿着登记表非常激动:“我受政府、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太多,要回报他们。”

9月14日,西安一对七旬夫妇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自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记者了解到,包括其女儿、女婿在内,老人全家都已经进行了登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善念和爱,让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看到希望。

    郭双根下岗后,靠拉三轮车谋生,家境贫困。他早年在见义勇为中和歹徒搏斗,被尖刀刺伤耳部,导致听力落下了永久残疾。在郭双根患病的这么多年里,他一直收到来自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关怀和资助,回报社会的念头在他脑海里从未间断。去年退休前,郭双根主动退了低保,想留给比他更需要的人。

    今年2月底,郭双根查出淋巴癌,得知病情后就想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他把器官捐献的想法告诉家人,起初家人极力反对,最终经过他多次劝说,家人终于理解他的心意并表示支持。

    捐献遗体,除了本人意愿外,最重要的是获得家人支持。77岁的老人李梅华和老伴,在今年中秋前夕填写了器官捐献登记表。远在新疆的女儿还专程回来陪在父母身边表示支持。李梅华老人说,自己这几年老念叨这事,女儿女婿也早早在新疆进行了器官捐献登记,一家人的心意都是一样的。

    59岁的牛战玲夫妇告诉记者,离世后将遗体器官进行无偿捐赠,是两人计划了多年的一件心头事儿。今年初,在一次义务献血的过程中,牛战玲无意中听说西安市红十字会有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工作站。她马上通过114查到红十字会电话,说出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自己百年后要把身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来,为更多的人延续生命。人早晚都要面对死亡,可如果没有意义地化为尘土,还不如把遗体捐赠给需要的人,让自己的死亡变得更有意义”。记者了解到,牛战玲夫妇还加入了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伍,经常深入至社区、居民家中讲器官移植的相关事项。他们想以志愿者的身份带动更多人加入遗体器官捐献队伍,把爱留下,为等待延续生命的人带去希望。


5年来西安700余人申请器官捐献

    2011年7月,我省被国家卫计委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确定为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份。3年之后,西安市红十字会成立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西安工作站。工作站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每年“学雷锋纪念日”“5·8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日”为契机,广泛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宣传活动。

    随着宣传逐渐深入人心,西安市申请登记人体器官捐献的人数逐年递增,呈现良好发展趋势。2011年7月-2016年10月,西安市申请登记遗体、器官、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共计700余名。截至目前,西安市已累计有200余名爱心志愿者捐献器官,为5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成功进行了器官移植。2013年-2016年10月,西安市眼库接受眼角膜捐献264人,使500余名失明患者重建光明。

困局


受传统观念束缚 阻碍较大

    受传统丧葬风俗影响,市红十字会在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不少市民的老观念让工作人员宣传时频频被拒。

    “最重要的还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次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市一名处级干部打来的,他病危时想捐献器官。工作人员一听赶紧去到他家,结果家里人却不同意他的决定,当时没有登记成功。最终,这位干部说服了家人,随后工作人员再次登门成功完成登记程序。

    “现在大家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党婉莹告诉记者,作为专职协调员,她所做的就是要及时发现医院内潜在的器官捐献源,还包括要弄清楚患者病情、家庭情况以及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等事项。“遇到困难是一定的,但现在进展越来越顺利。”

    为建立健全捐献信息网络,畅通捐献渠道,及时发现潜在捐献源,今年6月,市红十字会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人体器官捐献信息员队伍,目前全市信息员已有70多名。随后,还在我市组建首批5支社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目的是推动全市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工作向社区纵深发展,让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参与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


数百名眼病患者苦等角膜

    据介绍,设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的西安市眼库,常年库存为“零”。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共有盲人824.8万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其中约200万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例数为4000-5000例,数百万患者在“等米下锅”。

    西安市眼库主任银勇介绍,随着宣传逐渐深入,近年来角膜捐献人数逐年增长。西安市眼库一年能收到60人的角膜捐献。但是由于需求量太大,西安眼库角膜库存量常年为“零”。“等待的人太多,一有捐献肯定第一时间进行移植,没有库存。”

    银勇告诉记者,目前仅西安市第一医院登记在册等待角膜的患者就有五六百人,这些患者中,常常一等就是一两年,这期间可能由于病情拖延会导致永久失明。

    银勇说,愿意捐赠角膜的人要签下捐赠志愿书,当事人没有传染性疾病和眼病,均可以成为角膜捐献者。角膜捐献者可以直接和西安市眼库取得联系,可向所住医院医生说明自己自愿捐献角膜的意愿,由医院进行联系。签署完捐献志愿书后,捐助者死亡后12小时之内,家属要及时通知眼库,眼库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医院,取下眼角膜,将其妥善保存,之后再由眼库联系被捐助者。

    刘彤(化名)今年33岁,5年前被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很快就发展到了尿毒症。至今,他接受透析已有4年。开始他在当地一家小医院做透析,由于透析效果差,症状控制不理想,后来转到西安治疗,虽然效果不错,但每周3次的透析使得刘彤根本无法工作,只能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隔一天就去医院。刘彤希望能接受肾移植,他在西安就诊的医院已经排队等肾源两年多时间,但供体太少、竞争激烈,在等待的时间里做了两次配型,均没成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尿毒症患者200多万,其中有30多万患者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等待肾源患者约有5万名。西安交大一附院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党婉莹说,据她了解,目前在交大一附院等待肾源的患者就有上千名,还有一两百名患者正在等待肝源。

    “等待肾源的过程非常艰辛。”党婉莹介绍,有些幸运者等待一年可等到合适的肾源,也有不少患者一等就是七八年,长年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在有肾源时,医院会根据患者的等待时间、血型和病情等通知患者进行配型,一般一个肾源就需通知200人进行配型。更多尿毒症病人不得不在透析中苦苦煎熬,或因得不到及时肾移植而丧失生命。


多数市民不愿捐或不了解

    对于器官捐献的看法和想法,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西安市民。他们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记者发现,在采访的市民中,不愿意捐和不太了解器官捐献的市民占了大多数。

    “有这想法已经几年了,合适的时间一定要去登记捐献。”今年30岁的闫女士非常支持器官捐献。

    “我觉得器官捐献是对自己生命最好的再生和延续。”闫女士告诉记者,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情,最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有不少老人生前表示自愿捐献器官,这对她触动很大,同时她也了解到,医院里有太多等待各种器官的重症患者。

    她说自己平时工作太忙,等合适的机会一定会去红十字会登记捐献,也算了却自己一份心愿。

今年63岁的李先生说,中国人传统观念强,当一个人逝世后,讲究入土为安,家属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活得好好的让我想死后的事,至少现在我不愿意。”市民陈先生今年35岁,当记者问到器官捐献的相关常识时,他基本毫无了解。他告诉记者,如果以后老了也许会愿意捐献,但现在正值壮年,让他考虑这个事情,觉得晦气。

    不少人对器官移植都十分敏感,成为他们“不想捐”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器官捐献的专门法,来确定捐献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仅有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并未涉及捐献体系如何建立和操作等具体事项。


出台政策鼓励民众进行捐献

    西安市民王源表示,把器官遗体捐献工作进展慢的现状归咎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不全面的。相关部门应在宣传中起到主导作用,多鼓励民众捐献。

    遗体捐献虽是以自愿、无偿为原则,但也应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对捐献者给予适当补偿。就像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享受优先用血的待遇一样,可考虑凡志愿捐献遗体并已办好正式登记手续者,可享受比如就诊时能优先就诊等相关待遇。


器官捐献常见问题


捐献流程: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按照捐献过程和主要内容共分报名登记、捐献评估、捐献确认、器官获取、器官分配、遗体处理、缅怀纪念、困难救助等重要环节。

    捐献登记:可自己或通过器官捐献协调员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书面向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表达器官捐献意愿,并征得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等亲属的同意。相关资料录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者登记管理系统并保密。

    确认捐献:已办理捐献登记,因意外事故或疾病,达到潜在捐献状态时,由捐献者配偶、成年子女或父母等直系亲属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确认器官捐献。

    器官获取:已办理确认捐献登记的患者,经所在医院确认已经死亡后,器官捐献协调员将捐献者的相关信息报送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由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通知器官获取组织获取器官,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获取过程,只摘取捐献者同意捐献的器官或组织。

    器官分配:省级人体器官专家组根据器官分配与共享原则对捐献器官进行分配。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对器官捐献、分配的过程进行见证,以保证其公正、公平。

    遗体处理:器官捐献者完成捐献后的遗体,由医院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恢复遗体原貌,对于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捐献者,由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联系遗体接收站接收,对于没有遗体捐献意愿的捐献者或不符合接收条件的捐献者,由医院移交其家属并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缅怀纪念: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规划建立纪念碑、纪念林、纪念馆或纪念网站等,缅怀和纪念器官捐献者,并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亲人的场所。

    困难救助:对家庭贫困的捐献者家属进行困难救助。由家属提出申请,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核实后给予一定的困难救助。


捐献条件:

    器官捐献病危绝对年龄限制,主要视捐献器官及组织的可用性而定。原则上,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良好,没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严重传染病,没有癌症(除原发性脑肿瘤)者,一般都适合捐献器官。另外,专门的医疗小组会评估捐献的器官是否适合用作移植后,才会进行手术。


捐献方式: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有撤销该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的人体器官捐献。

    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达成一致意见,共同或委托代表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的人体器官捐献。

    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联系电话:西安市红十字会,029-86787762。

本版稿件由记者梁璠采写

上一篇:女教师去世 角膜捐给两个人 丈夫和女儿也签了捐赠器官协议 下一篇:20片眼角膜从美国“飞”来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