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库动态
眼库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眼库动态

大山里的大爱

发布日期:(2023/3/15)   点击次数:428

2023224日早上,陕西省红十字眼库接到电话:在镇巴县医院一个15岁的孩子陈路(化名)因为意外事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孩子父亲及家人决定把孩子的遗体和角膜全部捐献。随即我们与陕西中医药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的同志一起开车4个多小时由西安赶到位于陕南的镇巴县医院。当陈路的父亲陈先生看到我们工作证的一瞬间,眼泪唰的一下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孩子要永远的离开他了。虽然有万分不舍,但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的决定:要通过遗体(角膜)捐献来回馈社会对他们的爱。

因为角膜捐献有时间要求,我们快速办理了遗体(角膜)捐献手续,完成了捐献工作。在现场经过和陈先生的短暂交流,了解到他住在镇安县马家营村,离县城还有1小时路程,而且家境非常不好。听到这些使我们十分感触:一个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家庭能做出遗体(角膜)捐献的决定,实属不易。所以我们决定一定要专程去看望他。

39日,位于川陕交界的镇巴县已是春意盎然、山花烂漫,一路山路崎岖,经过将尽5个小时的颠簸,陕西中医药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白小军主任和陕西省红十字眼库银勇主任以及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来到了群山环绕的马家营村。陈先生住在政府的搬迁安置房内,两年前才从山上搬出来。通过家门前张贴的一张扶贫对象计划表得知他是当地的重点扶贫对象,家里的生活来源几乎全部来自政府的帮助。陈先生和他的弟弟、外甥女在家里接待了我们,家里陈设简单,但基本的家具、家电都有,客厅中央放着山里人家必备的烤火炉,使家里保持着适宜的温度。陈先生不善言辞,不停的给我们端茶倒水,从他弟弟口中我们了解到家里的基本情况:他家里有两个80多岁老人,媳妇和另一个孩子也患有慢性病。作为家里唯一顶梁柱的他,也患了胃癌,不能劳动。所以当地政府一直在重点帮扶他们,周围的村民也经常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按照正常程序,他们家里如果有人去世,政府会帮助来料理后事,但他们为什么会想到捐献孩子的遗体和角膜?陈先生的外甥女说:“我在重庆的一家医院上班,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了解遗体和角膜捐献。当我得知表弟的病情危重了,就给舅舅提出了这个建议。我觉得政府和社会给了咱们这么多的关爱,咱们也应该回馈政府和社会。如果表弟的角膜能够移植给其他人,这也是他生命的延续。”

陈先生终于开口讲到:“关键是我们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听说有谁捐献遗体捐献角膜,我害怕大家笑话我,我拿不定注意,就问了我弟弟。”说完陈先生指了指身边的弟弟。

“我哥问我捐献的事情,我当时就说可以,这是个好事。现在网络发达了,我经常会在抖音、快手上看到这方面的事情,电视新闻上也能看到。”陈先生的弟弟回忆道。

“这就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我们一定要去报答社会。”陈先生的弟弟继续说着。

在自己弟弟和外甥女的解释下,陈先生终于想通了,万一孩子不在了,就捐献遗体和角膜。

当陈先生从白小军主任手里接过《遗体(角膜)捐献证书》,看到证书里孩子的名字时,他还是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嘴里不停的说:“我想他了。”毕竟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在陈先生情绪稍微平静后,银勇主任告诉他,孩子的角膜已经成功的移植给了两位病人,孩子还没有离开我们,他只是换一种方式看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这时陈先生和其他亲属感到一些欣慰,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手里拿着孩子的遗体(角膜)捐献证书,这是他对孩子的思念与寄托,也是他对四周大山的挑战,作为当地第一例遗体(角膜)捐献者的父亲,捐献证书也是他内心那份大爱的证明。

随着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远在大山深处的居民也能通过各种媒体了解遗体器官捐献的知识和重要意义,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走出大山的困扰,移风易俗、转变观念,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的行列。

上一篇:生命 · 遇见之缅怀感言 下一篇:生命的赞歌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