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陈惠然发布日期:(2025/8/8) 点击次数:328 |
|
凌 刚 我的母亲陈惠然,生于1933年10月10日,2024年8月27日因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母亲的一生爱党爱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铁路桥梁事业。年轻时她生活工作在条件很好的天津,后来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到条件艰苦的新中国铁路建设工地。60年代,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桥梁厂,从开始建厂一直干到退休。从事财务工作的她一直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退休后还发挥余热,利用自己一辈子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受邀函授会计专业课,参与国家改革初期财会人员短缺的培训工作中。母亲授课几年培养出了大批的学生充实到国家需要的财务岗位上,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母亲的一生勤劳善良,历尽生活艰辛却始终能乐观面对。她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恩泽全家;她与人相处,待人宽厚,和睦邻里;她教育子女,倾注爱心,不求回报…… 还记得在1965年宝桥建厂初期,为解决宝鸡冬天没菜吃的困难,母亲向东北人学习腌酸菜,从最近的益门堡供销社买了一口大缸,当时根本没通公交车,她硬是自己一个人扛了1.5公里的路程把缸扛了回来,这一点就连我年轻时也无法做到。 母亲在结婚前不会做饭,但为了家人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菜肴,她抄录了很多烹饪菜谱,认真研究、实践,不断提高饭菜水平。我们家很早就从南方购置了缝纫机,母亲经常扒在缝纫机上做活,还跟人学习裁剪制作喜欢的小衣服、为全家缝缝补补。 当我们家有了第三代,母亲又全力以赴帮子女带孩子。外孙女和孙子小时候总闹毛病,屁股上因肌肉注射长满了“筋疙瘩”,一碰就疼,母亲心疼的每天不睡午觉耐心的为孩子揉阿揉……她还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背古诗,这一幕幕为子孙成长尽心尽力的动人画面,在堂前屋后与我们谈笑风生、谆谆教导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母亲特爱干净,总是把洗好的衣服叠放的整整齐齐。她也爱锻炼,经常是一身白运动衣,身背木兰扇、太极剑每天前去练习。后来腿脚不方便,不太出门后,又学着做毛线拖鞋,那一针针一线线缝制出来的拖鞋,所有用的亲朋好友到现在仍在使用,都佩服我母亲的好手艺! 可如今,母亲却与我们阴阳两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热爱生活,思想从不守旧。2019年11月29日,在我父亲凌传雄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陕西省红十字遗体捐献中心、陕西省红十字眼库和宝鸡市红十字会在我们居住的宝桥社区举办了遗体(角膜)捐献科普讲座,我的父母都登记成为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我父母虽然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选择了遗体捐献这项善举,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国家这项不平凡的事业做贡献!当母亲去世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光荣的“大体老师”时,我们敬佩母亲的选择,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从陕西省红十字眼库得知,母亲捐献的眼角膜已成功的救治了两名角膜盲患者,我们感到很是欣慰!母亲不仅为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也让两位盲人重新获得了光明!母亲的眼睛经过短暂的“休息”又重新开始工作,继续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请允许我再叫一声:妈妈。 我亲爱的妈妈,您的儿女和亲友们给您送别了! 您的亲人们相信,您一定会在天国过得幸福!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 您一定会在另一个世界延续您未享完的幸福,您的善良和美德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上!
|
|
上一篇:重阳节慰问角膜捐献者家属 | 下一篇:生命交换曲 |